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慧手机拍照能力成为热门议题,外挂相机模组会否是条捷径呢?

最近不少智慧手机又再吹起一股整合高品质相机的趋势,包括 Nokia 赋予重任的 43MP 相机的 Lumia 1020 ,整合 10 倍光学变焦与 1/2.3 寸元件的 Galaxy S4 Zoom ,还有传闻中 Sony 搭载准相机级感光元件的秘密武器。

不过手机毕竟是追求轻巧方便的产品,要有良好的影像品质先天上的限制就比相机更多,包括能容纳的感光元件尺寸、厚度影响光学镜头设计等,都是不利於手机摄影品质的限制,虽可透过数位演算弥补,然而先天体质不佳,能够提昇的幅度也有限。

但智慧手机要提供高品质相机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模式?也许藉由外挂模组的方式是个解决办法,且早在 Feature Phone 时期,印象中 Ericsson 似乎就推出过外接的相机模组。但关於外接的方式,笔者第一个想到是一款特殊的相机产品:来自 Ricoh 的 GXR 。

GXR 的独特之处在於他并非采用交换镜头设计,而是采用感光元件加上镜头的摄影模组结构,相机的本体仅具有控制、 LCD 与操作按键功能;替换模组的同时,几乎也等同换掉整台相机的主要部份。 GXR 虽不算是轰动市场的产品,但它的概念却相当的新颖。

若同时比较智慧手机与相机,不难发现智慧手机与相机仍有各自的优势,但两者却也有各自的尴尬之处:智慧手机讲求小巧轻薄并容易扩充机能,却难以容纳高品质的元件与镜头;而相机反应快,但系统则缺乏弹性。笔者就在思考,如果智慧手机也能导入如此的模组化设计,是否能将高品质相机的光学与影像品质与智慧手机的弹性更紧密的结合?

模组化设计的好处,就是可透过扩充的方式,让使用者搭配自己偏好的模组,看是高倍变焦,或是高品质的定焦模组,而平常不拍照时,也可卸下模组减轻手机本身重量,或是安插扩充电池模组提昇续航力等。

而且如此一来又可利用手机本身触控操作介面进行一般相机少有的操作方式,拍摄後的相片又能使用智慧手机本身或是地三方 app 的後制机能处理,并且直接储存在手机内又能马上上传到社群网路,把美丽的照片快速的与朋友分享。

不过手机要采用模组化结构,先天要面临机构与软体的两大问题。机构方面,模组该用哪种连接方式?又该装在哪里?因为目前除了 iOS 之外,多半手机品牌通用连接埠(基本上是 micro USB )的位置并不固定,加上尺寸也不固定,且若真使用 micro USB 连接,除非模组能整个套住手机,否则若是单纯像某些套件挂在手机下方,连接的稳定度则有待商榷。

笔者个人倾向师法 GXR 在机身後方采用专属连接埠与沟槽的设计,不过除非有领导性品牌出来登高一呼、多数手机厂商愿意响应,否则各个品牌又是各作各的专属规格,若没有决心以及後续持续维护并推出模组的计画,就会是惊鸿一瞥而已。

笔者倒是觉得也许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师法可交换镜头相机的设计逻辑,在手机尽可能提供大片幅的元件,利用交换镜头的方式让使用者自行决定光学品质与焦段类型,只是若要能交换镜头,甚至也可以实现手机结合高品质变焦镜头设计;不过以目前的技术至少还要提供镜头对焦的控制,加上镜头模组接环也要考虑到强度问题,或许在实现上比起包括感光元件加上镜头的模组化设计更有难度吧?不过光场相机若能低价化也许是最好的解答了。

当然另一个方式就是采用无线的方式,例如 Sony 先前传闻透过无线的方式连接额外摄影镜头也是一种强化手机相机的方法,不过就笔者现在试过手机与相机以无线模式进行遥控拍摄,通常会遇到的问题都是同步速度,毕竟无线技术牵涉到频宽以及信号稳定的关系,不仅是有同步迟滞问题,也很容易因为干扰问题影响使用体验。

而且这样一来其实跟携带一台高品质但是拥有完整功能的数位相机差异不大,加上,多家相机厂也纷纷表示与其敌视手机不如将手机视为合作夥伴,目前数位相机导入 WiFi 亦蔚为风潮;若只是提供需要透过手机无线控制但无法独立运作的相机模组,除了应用情境还有上述无线传输的问题,恐怕使用者接受的意愿并不高。

由於便利性加上数位演算以及元件技术的提昇,使用者确实对手机相机的要求越来越高,就目前的趋势,手机相机的元件尺寸渐渐追上一般消费相机,加上成像引擎的弹性由於导入应用处理器的协同工作,甚至在部份自动机能如白平衡表现并不逊於万元内数位相机,也无怪乎那麽多使用者都希望有一天能藉着智慧手机的相机拍出媲美中高价位数位相机的照片。

但如前述,手机的拍照品质要真能媲美中高单价数位相机,也势必做出相当程度的妥协与牺牲,若同时要追求高规格,则价位与体积恐怕一般使用者也难以接受。当然这是今日的情况,难保几年後真的有厂商突破目前光学设计以及元件技术,抑或透过数位演算法的方式,打造出超强的智慧手机相机。

发表评论